欢迎光临时代蓝图文旅

专家热线:13601378119

景观设计

大理鸡足山镇寺前村特色旅游村系统规划

大理鸡足山镇寺前村特色旅游村系统规划

大理鸡足山镇寺前村特色旅游村系统规划(简介)

鸡足山乃中国佛教名山,有“中华佛门”之美誉。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命其金鸡来此选道场,命名为鸡足山,后派迦叶尊者前来开山建寺,选华首门作道场,相继建成迦叶殿、饮光寺、金灿寺等。晋代高僧法显《佛国记》曾提及鸡足山。

鸡足山主峰——天柱峰,高3248m。唐代建光明宝塔,明嘉靖年间塔前建普光殿。崇祯十四年(1641年)黔国公沐天波废普光殿而将昆明鹦鹉山“金殿”移于此,更名为金顶寺(文革时被毁,后复建)。康熙年间鸡足山拥有大寺八小寺三十四,庵院六十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寺僧尼姑逾五千人,成为西南一大佛教名山,远在东南亚的香客信徒年年来此朝觐。

鸡足山地处横断山系东南山块断裂带上,史上遭受多次火山喷发,形成诸多危岩陡壁,山岳叠嶂,石洞石门,有奇峰40余座,险峰13座,崖壁34处,山洞45处,泉潭百余处,集雄、秀、幽、奇、绝、险为一身。鸡足山生物资源丰沛,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多种,尤以古木多而闻名。各种动物兽禽数百种。是一块生物多样性的宝地。徐霞客两次亲登鸡足山主峰,盛赞:“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徐霞客作为岩溶地貌(喀斯特)研究的世界先驱和大旅游文学家,十分敬重鸡足山,当今正在全国范围内商讨《中国旅游日》,皆以徐霞客首游日或《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对象,而徐霞客所倾心思游,又亲作《鸡足山志》,背负友人骨殖,行程二千多里归葬的鸡足山,更应借此大规模促销,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朝觐圣山,观赏鸡足山的生物多样性,享受滇西美景,来此消夏与避寒,获取健康与长寿。

寺前村正位于鸡足山之入口处。400年前徐霞客带来了核桃、板栗已在寺前村形成规模化的古木林园。朝鸡足山佛祖遗圣,观鸡足山胜景,感古人友情真挚,品徐霞客“圣果”(核桃、板栗),体验鸡足山第一村白族风情,畅游仙境,了却心愿,体验民风,获得健康,正是此次规划者的目的。

鸡足山景区居大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28.11km2.分为山门、祝圣寺、金顶、马鞍山四个片区。寺前村属于山门片区的一部分。其外部环境统一按《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鸡足山详细规划(2008—2025年)执行。寺前村内部则以本规划为主。

(一)总体定位

依托鸡足山良好的山水格局、田园景观、人文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在充分考虑与鸡足山特别是鸡足山镇互动发展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白族文化为特色,丰富民俗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显著升华寺前村旅游在大理乃至云南乡村旅游中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将寺前村建设成为:立足鸡足山、面向大西南的原生态特色民俗旅游村落。

(二)性质定位

按照寺前村的区位和旅游资源条件与鸡足山旅游市场需求的优势,确定寺前村旅游发展的性质定位为:以白族民俗特色和乡村优美景观为基础,抓住鸡足山旅游新发展机遇,构筑成为鸡足山旅游二次创业的推动者、大理新农村经济改革的新标杆、云南首个低碳型乡村民俗旅游示范区

(三)形象定位

方案一:生态古村  诗意寺前

方案二:礼佛鸡足山,休闲寺前村

方案三:白族一世界  佛前一菩提  写意寺前村

方案四:鸡足天下灵  寺前村庄秀

方案五:中华首佛门  礼圣寺前村

(四)市场定位

基础市场(一级市场):鸡足山海内外游客的分流者

拓展市场(二级市场):滇西地区城乡居民

机会市场(三级市场):云南省及西南地区对白族山地乡村旅游有特殊偏好者

 

三、发展目标

(一)鸡足山镇规划

人口:现状:3551人           用地:近期:22.68hm2

      近期:3800人                 中期:71.23hm2

      远期:6000人                 远期:117.2hm2

注:近期:2007——2015年,远期:2015——2025年。

(二)寺前村旅游发展目标

    1. 近期(2010-2013年):原生态白族民俗旅游村落创建期

以出入鸡足山为主导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为基石,创形象、造舆论、搭平台、树楷模,成为旅游功能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产业化成链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鸡足山旅游二次创业的推动现行者的战略态势。

    1. 中期(2014-2017年):原生态特色民俗旅游村落高升期

深度整合周边区域旅游产品,提升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占有率,融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构筑寺前村鲜明的旅游形象,使其成为大理独具品格的民族风情旅游点,构筑大理新农村改革的新标杆。

    1. 远期(2018-2020年):原生态特色民俗旅游村落高端期

保持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形成综合实力强的旅游乡村,建成旅游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旅游著名乡村,成为云南首个低碳型乡村民俗旅游高端示范区。

(二)经济目标

表3-1  旅游经济目标

经济指标

2010

2015

2020

旅游总收入(万元)

150

290

510

平均增长率(%

14

12

10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2.0

3.5

5.6

平均增长率(%

12

10

8

 

(三)社会目标

通过旅游发展,展现寺前村独特的乡村文化品位,促进当地服务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寺前村旅游品牌与知名度,增加旅游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促进寺前村社会和谐发展,丰富鸡足山镇旅游内涵。

(四)环境目标

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寺前村生态环境良性化,促进社会环境优化,促进生态人居的和谐,实现发展高端生态型旅游乡村目标。同时与鸡足山镇发展同步协调。

四、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战略

寺前村乡村旅游发展要分引入、创建、输出三步走。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引入先进发展模式及标准并加以创新。党政部门、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和现实意义,拓展旅游资源观,提高产业融合度,树立“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开发理念,学习四川、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引进中高端人才、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其次,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经营规模,着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民变股民、做景民,完善标准与规范,对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逐步向乡村酒店、乡村旅游度假村转型升级;挖掘、提升白族文化旅游项目,培育品牌,创建寺前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第三,加大宣传营销,向外输出人才和经验,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党政在宣传营销中的指导与协调作用,特别是依托鸡足山景区联合营销对乡村旅游节会促销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宣传营销。同时做好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区域联动战略

寺前村必须充分把握鸡足山地缘优势,以鸡足山佛教圣地与山地多样性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寺前村旅游发展。加强以服务进山与出山游客为主导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承接鸡足山门景休闲打牢基础。然后围绕白族乡村文化和生态旅游两条线,抓紧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互补共赢格局,带动区域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增强大鸡足山景区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联动、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营造精品战略

品牌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寺前村规模有限,如果其旅游产品设计只停留在低水平同质化、粗糙建设的初级阶段,就不可能脱颖而出,亦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同。寺前村旅游发展要以旅游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促进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加速转化,突出寺前村的靓点、卖点,强化特色,营造旅游精品,培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发展战略

虽然寺前村旅游体量不大,特色突出,但一定要前展后延,形成体系,建成旅游为主导的产业链,调动全村力量,同时又辐射周边地区,构筑成完整的旅游产品链,充分发展全村人力、物力优势,达到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共同繁荣的效果。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一、总体布局

  1. 一心——依托鸡足山门景为核心的寺前村旅游综合服务主中心
  2. 一带——寺前村滨水游憩带
  3. 四区——九莲寺宗教文化朝觐区(借景生财区)、白族乡村风情体验区、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区、古木果园采摘享受区

二、分区发展思路

(一)综合服务主中心

1、规划范围

寺前村村口

2、规划构思

作为寺前村的主入口区域,配合鸡足山山门大型生态停车场建设,应设置咨询服务、集散、购物、餐饮、管理等配套设施,同时该区也是游客对寺前村的第一印象区,因此景观应体现白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和主题,充分发挥“引人深入”的导入性作用。

门景按白族传统建筑设计,形成山村标志,建一精致小巧功能多样的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又充满乡村风采。

同时,将村内的每一户农家乐特色用图片和文字展示,并有电子信息、服务设施、收费标准等各种信息,让游客可以自主选择。

(二)寺前村滨水游憩带

 1、规划范围

寺前村河沿岸地区

2、规划构思

以寺前河滨河带为轴,整合河岸景观,营造山乡驿道马邦文化氛围,鸡足山脚下最具特色的滨水游憩、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功能的滨水游憩空间。基于山溪河流坡度大,流速快,有旱季,可在适当位置设2-3级橡胶坝,使之溪水常驻而又流动,增加秀色。河溪两岸则修建游步道,亦可回复已失的马邦作为流动性景观依托。

3、项目开发指引

荷塘水车:结合地形和水系,可在林西与鸡足山景区入口处之间开挖500m2左右的小塘,结合养殖进行简单的水系整理,设置水岸的平台、水榭,营造水中小景、水岸小景,局部浅水区域作为嬉水区,提供游客亲水的机会。设置户外水车,营造特色景观,增加游客体验。岸边设置五个大小不一的水车,带水转动,增加水面休闲的动感,水车与水击打也能形成“阵阵涛声”,对游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水车不仅能够带动水流,在水车上设置一定的设施实现活水、引水、灌溉、纺织的功能,水车的旅游功能更有实际作用作为支撑,并且该项目造价低,与村的风貌相统一,不仅是特色乡村景观,同时给游客很强的生活体验,由于溪水流速快,水力资源利用可营造动态景观,因此,水车园成为极具特色的游乐场所。 植被设计上,选取浅水区种植荷花,将木栈道穿梭其中,形成饶有情趣的水乡景观;折纸长廊的折板构筑物建于水上,鲜艳的折板与河水相映成趣,好似“飘浮”于水面,形成水车园又一视觉亮点。

渔乐园:享受“自渔自乐”的美食体验。寺前河生产野生鱼类,现阶段已有农家养殖少量鱼类,但对鱼鲜主题开发力度不够。建议寺前村加大对鱼鲜美食系列的开发力度,鼓励农民多养殖鱼类,主推野生鱼类生态、滋补的特性,开发全鱼宴;结合垂钓、渔猎等渔事体验活动,开展体验式鱼鲜美食宴,让顾客得以体验“自鱼自乐”的乐趣;通过鱼鲜美食餐宴,增加寺前村美食的附加值及品牌价值,增加水产销售收入。

儿童水世界 :儿童水世界以儿童游乐为主题的水上乐园,主要包括微型儿童戏水乐园。主要游乐有:水上漫步器、水上步行球、戏水滑道、水上自行车、水上蹦跳床、水上滚筒、水上浮桥、水上拔河等。这些项目设置的前提,除利用溪流河床外,似应开发千平米的水池,可选择村落河的对岸。同时又可利用水景设置滨水型三、四星级的二三家高端农家乐,作为寺前村的创新品牌推出。

(三)白族风情体验区

 1、规划范围

寺前村村庄

2、规划构思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宽容精神,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白族文化创造性地将外来文化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特有属性,并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具有高度价值的文化。

白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文化进步程度高的少数民族,形成一套自成体系民族文化,寺前村作为白族山地乡村文化重要的示范地,应以白族文化为依托,以现有村落为载体,对现有村庄进行统一提升改造,将白族的居民建筑、风俗习惯、医药、工艺品、服饰、饮食、音乐、木雕与农家乐相结合,让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将寺前村打造成集原生态观光、农家风情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白族文化体验村落。主要内容包括寺前村六大系统规划:寺前村星级设施改造系统、白族特色餐饮系统、白族特色住宿系统、白族特色三道茶休闲系统、白族特色节庆系统、白族特色工艺品与山野特产旅游商品系统。

(四)田园观光休闲区

1、规划范围

位于寺前村东南部,现以种植水稻为主,面积约5hm2

2、规划构思

本区是寺前村田园旅游区,以田园观光、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等为核心功能。开发利用现有的田园作物,种植景观植物,通过整个田园的构造,调整作物布局,开展与旅游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形成农业、旅游业互相促进的格局。开发主要项目包括欢乐假日营地、四季花乡等。

(五)果树采摘体验区

1、规划范围

位于寺前村的北部,现种植面积为20hm2的板栗和核桃,主要为果品采摘活动区,其中,400龄古核桃树超过400株,连片成林,蔚为奇观。

2、规划构思

以现有核桃、板栗产业为基础依托,延展核桃、板栗产业链构建一个以核桃、板栗主题娱乐、核桃、板栗健康休闲为特色、融合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科普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区和主题娱乐体验区。构建寺前村旅游的“健康采摘之旅”。

(六)九莲寺宗教文化区

九莲寺位于寺前村北端,仅一墙之隔。其选址独特,周围山峰犹如天成莲花瓣,寺在其中,恰似青莲一朵,亭亭玉立于天地间。她依据“三辈往生分九品”命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后历代有增建、重修。现占地1200m2.大雄宝殿为三间单檐歇山寺,供奉西方三圣。寺院虽小,但建筑精致,风格玲珑小巧,在鸡足山众多寺院中独树一帜。此宗教文化项目在寺前村后,形成约10m高的悬崖。可建通寺之路西折至鸡足山门景区。又可降台阶至寺下村新建农户房址,连通寺前路,让香客朝觐者借道上下,现有新农户址可辟为香烛供应地或佛家茶座、素食店。寺前村可借九莲寺景扩大生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