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时代蓝图文旅
一、 方向目标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同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中医药等各个方面,举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展等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沟通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
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基本原则,鄠邑区的文化发展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鄠邑区作为副中心城市和西安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抓住西安国际化都市建设发展的契机,推动鄠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传承弘扬瑰丽传统文化、优化创新创意优秀文化作品生产环境、构建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拓展文化交流空间和增强国际文化传播等能力和国际文化引领能力,将鄠邑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名城和西安国际化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2025年前,对鄠邑区的古建筑古寺庙等文物遗产加以完善修复率达到80%,对鄠邑区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产业的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文化影响力。
产业结构优化,文化进入三产后,文化产业在2030年之前, 达到70%的覆盖率。
到2025年,鄠邑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鄠邑特色、鄠邑风格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2040到建设“文化全城”的目标,完成景区的文化建设。打造鄠邑区专属名片与优质宣传片,打造传统与时尚并存的都市名片。设计专属的鄠邑区logo或卡通形象,使鄠邑区文化成为更生动的存在。
在未来20年内,鄠邑区将辅助西安市不断向成为国际化都市名城,把文城合一,文镇合一,文村合一作为目标。
二、 发展路径(产业链与空间布局)
(一) 发展战略
2. 文化资源活化战略。统筹规划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全县文体活动高水平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提升特色文化软实力。
3. 文化产业提升战略。构建文化服务新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产业的不同圈层进行针对升级,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服务机制等,为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4. 文化名城建设战略。鄠邑区内建筑设计应追求沉稳与大气,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脉络、全域旅游的要求建设景观大道,从“旧城改造”、“新城优建”方面,把鄠邑区打造为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在战略下主要形成“文化+”五项主要内容:
“文化+农业”:主要指各村镇的文化建设、文化和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和旅游乡村、文化和休闲农业、探索农业文化、生态农业文村。
“文化+工业”:面向鄠邑区的传统工业,一方面是打造工业文化,建设工厂精神文明;一方面是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例如艺术玻璃、木刻、农民画涂色玩具等生产,创新工业生产内容。
“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重点发展鄠邑区民族传统艺术及纯粹手工类文化艺术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公众皆有使用权利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群众文化服务、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等社会公益性项目、高雅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产品。
“文化+金融”:建立文化投融资市场,重视文化产业特征和投融资市场发展态势,聚集创意人才,积极发展具有创新特质的现代资本形态,优化文化企业资本结构,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以产业链整合为目标。
“文化+科技”:通过科技的力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人民对文化的体验和参与度。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让农民画动起来;打造大型曲舞鼓舞表演,舞台科技的应用,让舞台演绎更深入人心;利用更多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并实现“互联网+科普”,拜托人力的局限。
(二)空间布局
针对鄠邑区文化分为“一带一路”文化组团、现代文化景观组团、古建筑文化保护组团、非遗传统文化产业组团,形成“一心、四组团”的格局。
一心指在甘亭街道建设户县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四组团指:(1)“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是围绕鄠邑区市中心甘亭街道展开,在这一区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和艺术产业园区。
(2)旅游文化组团主要围绕鄠邑区民俗文化丰富的景区:甘亭——玉禅——祖庵文化体验游轴线和秦岭生态线。
(3)古建筑文化保护主要针对余下镇、渭丰镇、祖庵镇等镇中古遗址、古建筑的修复、保护。
(4)针对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民画和户县眉户曲子、传统手工技艺等所在的余下镇、甘亭街道等地。
三、 主要任务
(一)鄠邑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以鄠邑区不断迈向国际化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发展目标。
a.成立“一带一路”文化路交流论坛。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入手,不断关注“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文化利好,提高居民对文化的理解和接触面。《 “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建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等任务。通过中国文化节、文化交流年、图书互译出版、文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落实“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b. 打造国际民俗文化交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先后在西安举行,邀约10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艺术名家,携海量作品跨越欧亚大陆相聚丝路起点中国西安。 鄠邑区应抓住文化政策利好阶段,发展区内乡村、民俗文化,打造国际民俗文化交流平台,邀请各国民俗文化作品展示。
c.“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鄠邑区应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育文化传播与交流品牌,利用富有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化论坛、演出、展览、贸易、旅游等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通过戏剧、舞蹈、影视、动漫、网游、手工艺和文学等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文化,提升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文创产品的吸引力。
(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
鄠邑区文化资源的类型有自然风光、宗教文化、绿色乡村、古建古庙、文化体育、现代文化艺术区等。
主要任务集中在打造专属的旅游文化产品与资源,重视景区生态产业链建设,在完成鄠邑区宜居宜养旅游产业的同时,带动旅游文化的进步。重要举措有:
a.对鄠邑区的古村落、建筑遗址,户县古村落遗址已发现25处,对其均采取列入省、县保护单位,定期的复查和修复。户县众多古寺庙、古建筑归于景区管理,积极申请县、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文物保护遗产,部分未规划古遗址,尽快采取政策支持获得保护,另一方面开发旅游景点获得资金支持。
b.对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大力发展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将非遗的品牌与市场进行宣传,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起很重要的作用。户县农民画、诗词文化、鼓舞之乡文化等文化,在文化馆展示的同时,要利用其活力进行文创,实现其价值。
c.针对鄠邑区的体育文化,主要是继续打造鄠邑区体育精神,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打造全区马拉松,鼓舞比赛等全区体育赛事,建设体育馆、学校体育场等场地,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力量。
d.镇对鄠邑区的现代艺术区,为现代艺术家建设宽松的艺术环境,重视艺术和文化的熏陶,把艺术带进乡村,让艺术不再居于殿堂之上,而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主要是建设美术馆或者艺术区,为鄠邑区的艺术家提供更宽松的政策与氛围,为鄠邑区居民提供更自由的文化气息与风貌。
(三)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创造
重视发展鄠邑区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重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与文化公共服务的建设。重要举措有:
a.优化产业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决战阶段,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部署,对鄠邑区三产实现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推动户县农民画、财神民俗文化、宗教养生文化及一、二、三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文化产品新领域,发展旅游文化新业态。
b.重视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音乐创作、摄影展、舞蹈与设计等文化产业;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群众性艺术节、阅读文化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娱乐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鄠邑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环境。
(四)文化事业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文化事业是鄠邑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走从“1”到“1+N”路线,在原有文化建设基础上,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与范围。
a.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群众满意、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b. 统筹规划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农民画庄、农民画展览馆和博物馆等的阵地作用;持续开展“百姓戏台”、“百姓合唱团”、“文化指导员进乡村”、“惠民剧场”等文化惠民活动;有效整合县影院、剧院、剧团等资源,加强新闻媒体、网络文化、移动电视等现代传播体系建设。
c.发展教育、艺术、音乐、体育,注重鄠邑区居民德智体美的发展,重点是从文化教育抓起。具体表现在,学校重视鄠邑区历史文化的指导、课外重视研学景区的建设、社区重视居民文体娱乐精神的培养、营造艺术创作自由、开放的环境。
四、重点项目
(一)文化保护与继承项目
a.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沿着鄠邑区两条旅游带形成的一条是以宗教文化、人文风情、养生康养为主要特色的甘亭——玉禅——祖庵文化体验游轴线;一条是以养生、研学、中草药休闲体验园为主的秦岭生态线。
2.两条旅游文化着重点不同:
以宗教文化、人文风情、养生康养为主要特色的甘亭——玉禅——祖庵文化体验游轴线重视研学文化,重点要搞好遗产保护利用。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文物保护维修与展示利用的技术和手段,扎实搞好公输堂、文庙、敬德塔、王季陵等重点文物保护,加快鄠邑文庙博物馆、鄠邑钟楼城建史陈列馆、王九思纪念馆、重阳宫道家石刻博物馆、龙窝酒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建设工程,以“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契机,深入挖掘区域内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大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在景区建设宗教文化馆,普及道教、佛教的兴盛与衰败,历史人物对此的影响,充分发挥佛堂文化,吸引更多朝圣旅游者的到来,可以根据武侠小说建设“鄠邑江湖论坛”,吸引武侠小说、文学爱好者参与论坛,打造鄠邑学者专属平台,鼓励鄠邑居民参与文学创作、培养民众文学爱好。
以养生、研学、中草药休闲体验园为主的秦岭生态线,重点是关注养生文化,为鄠邑区成为生态宜居宜养城市而建设新型康养旅游休闲产业。打造具有中草药及功效学习、药浴、养生药茶、秦岭山林绿水等品牌形象。重视沉浸式旅游的建设,让游客深度体验中草药文化和山林文化,依靠中草药基地可建设草药体验馆、中医诊所、中草药养生食疗、浴疗、草药研学农场等产业,打造“一带一路”上,大型国际康养生活基地,形成养老文化产业链。
b.开展一年一度的农民画交流艺术节
鄠邑区的“户县农民画”闻名遐迩,其充满乡土色彩的农民画展现了鄠邑人民的生活百态,安居乐业。定期举办“农民画交流艺术节”主要针对周边各城市农民画的传统,形成艺术文化的交流模式,不局限于当地人民,更吸引其他城镇的居民游览参观,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宣传鄠邑区丰富的文化。
同时举办农民画比赛,激发居民的创作热情和对鄠邑的关注,每期应重视主题的打造,而不是单纯的建设比赛项目。可以针对当时的政策、鄠邑区重大变化、丰收节等为主题进行比赛设置,增加参与性和比赛难度。设置奖品的同时,不仅采取现金奖励。也可采取专利奖励,例如将获胜者的作品作为某一鄠邑区特色产品的包装。
c.建立文化村评选奖励机制
鄠邑区各村镇都有其历史文化资源,为达成文化全城的目标,促进小范围内集中在村镇的文化圈成立,建立文化村评选奖励机制是重要的选择。此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各村镇重视文化的发展,有利于鄠邑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各村镇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改善、保护各地优秀的文化。辨别优劣文化,有利于带动村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
(二) 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a.打造户县百亿文化产业项目
户县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说明其农民画的水平和历史是其他地域农民画所无法企及。
以三产为基础,建设户县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要分为五大板块。
2.提升农民画博物馆,搜集农民画历史典故、展示历史佳作。建造户县眉户曲子展厅、诗词文化馆、鼓舞表演展厅、农民画现代文创馆,集中收集反应从建国以来的农民画佳作,分时期展示,并邀请文创设计公司入驻,重视旅游资源附带的文化价值,为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设计相应的文创作品。例如:农民画村可以根据特色农民画结合当地土特产、当地日用品工厂,设计包装与动漫卡通形象代言。
3.打造面向的大型曲舞鼓舞表演。打造科技感、现代化的舞台,提升观众的舞美体验;注重鼓舞表演内容的创新与特色,打造全国独有,唯我最优的表演方式;把鄠邑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眉户曲子”,注重戏曲本身的同时,创新戏曲内容的表演形式,添加舞美、灯光、音乐增加震撼力、吸引力,成为鄠邑区吸引外来旅客的重要抓手。
4.吸引全国各种创意公司入驻,成为鄠邑区的创意智库。可以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拓展以个性突显一般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对外推广方式,确保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把鄠邑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百姓富裕安康、文化繁荣先进、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5.重点建设传统文化城项目组。项目组主要任务是:(1)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鄠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2)深入挖掘鄠邑区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3)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4)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
b.文化产业各层均衡发展
文化产业主要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主要达到核心层重点建设、外围层普通发展、相关层辐射进步。
核心层重点发展:新闻服务、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
外围层和相关层协助核心层业务发展:互联网、旅行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游乐园、休闲健身、广告、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文具、印刷、电子设备、工艺品等。
建设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馆,对其进行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重视文化产业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打造一流新闻品牌;发行鄠邑区特色文化集、民画集、江湖集;发挥广播电视台对文化的传播力量;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建立鄠邑区电商平台;定期举办鄠邑区巡回文艺演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对文化企业产业公司,提供优厚的条件,建立鄠邑区独特的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业网覆盖;设计优秀IP,打造全国知名鄠邑形象。
(三)文化事业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a.重视文体教的发展
鄠邑区文化建设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编写鄠邑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体会鄠邑之美”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供学校传播。
以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为契机,促进文化体育事业持续繁荣,充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服务机制,广泛开展“三下乡”“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百姓戏台”“百姓合唱团”“文化指导员进乡村”“惠民剧场”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惠民工程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阵地作用,不断提高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水平,提高城乡群众文化素养,引导全区文体活动高水平发展。
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建设成就,融入全市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建成新体育中心、城市运动公园、农民健身广场等项目,承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鄠邑分赛场赛事活动,实施文化体育“五个一”工程,实现社区健身工程的全覆盖,推动全民体质提升。依托秦岭运动休闲健康服务业聚集区,积极筹办马拉松等高端体育赛事,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体育表演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用品业和场馆服务业等多种体育产业。
b.打造鄠邑区品牌形象
打造鄠邑特色品牌。立足区域内传延已久、底蕴深厚的古迹和名胜等,以鄠邑农民画、鼓舞、戏曲、民俗活动等特色资源为主打,加大对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努力推进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广,积极创作具有鄠邑特色的文化精品,构建集访古览胜、文化博览、民俗体验、现代商业、演艺休闲、旅游节庆、特色会展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产业链,打造一批体现鄠邑魅力和内涵的文化新地标,全方位展现鄠邑元素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鄠邑“中国第一画乡”“诗词之乡”“鼓舞之乡”的海内外知名度。
c.完善鄠邑区公共服务文化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农民画庄、农民画展览馆和博物馆等的阵地作用,实现县有“两馆”、镇有文化站、100%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持续开展“百姓戏台”、“百姓合唱团”、“文化指导员进乡村”、“惠民剧场”等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全县文体活动高水平发展。
有效整合县影院、剧院、剧团等资源,促进文化消费上档升级;加强新闻媒体、网络文化、移动电视等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能力。
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户县特色民俗和特色文化为素材,推出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小说、一部报告文学、一部秦腔新剧目,以及包括微电影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新作品,扶持10个有代表性的民间鼓舞社团、10个优秀自乐班社参与省内外民间艺术展演交流活动,全方位展示户县元素、户县人文精神,全面提升特色文化软实力。